2024-06-08
1、水草缸二氧化碳的添加量一般每为1泡/秒/100升。光照根据水草种类,灯具性能6-10小时不等。水草缸以水草造景为主要观赏,鱼只是少量点缀,养殖一般指培育和繁殖,所以不会在草缸养殖鱼类。以上推荐量使用二氧化碳对鱼类无害,没有平衡问题。
2、需要配合强劲的水流,带动水的垂直向和平行向循环,而使整缸水均能达到相同的温度,否则容易形成水温成层的现象--温水在上层,冷滞留下层。本人在水草缸中使用两个水泵,一个用来过滤,另一个用来使水表层之间的水形成极佳的对流状态而使水族箱的水温与底砂的温度平衡,如天然水域一般。
3、添加的时间 光照开始后一小时左右。水草夜间休眠,不进行光合作用,这个时候反而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要第二天开灯之后才会继续开始光合作用,所以在夜间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开灯之后的一小时内已经足够水草的需求,并没有添加CO2的必要。
1、水分交换:蒸发和降水是海一气间水分交降水使海换的重要方式。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海一气间的水分交换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的密度。气体交换: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海洋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各种气体,不断通过界面进入海水;各种海水溶解气体,也不断越过界面进入大气:形成了气体成分在海-气之间的交换。学者们提出过一些不同的模型,来解释这种交换的过程,其中常用的是“滞膜模型”(见图)。它假定液相的界面存在一层滞膜,气体成分通过滞膜的方式是分子扩散。
3、依靠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来实现。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4、生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交换。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
5、大气中的水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6、海气相互作用期间海洋通过接触热交换方式影响大气。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
1、首先,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溶解比例是1:1。其次,二氧化碳会和水形成碳酸,碳酸微溶于水。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海底水深足够的话,会有很大的水压,二氧化碳会直接变成干冰,留在海底。但是这个压力,开口的输送管道也是承受不了的。
2、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3、秋季(以1984年11月为例)表层 氧含量为74~80毫米/升。闽江口以北呈北高(〉8毫米/升)南低〈2毫米/升)、远岸高(〉8毫米/升)近岸低(〈6毫米/升)的分布趋势。
1、%至40%。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0%至40%被海洋吸收,这导致海水的PH值进一步下降。新华社指出,到本世纪末海水的PH值将会下降至8。
2、南海近岸海水二氧化碳含量375~527?atm。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至2015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的南海浮游生物和海水二氧化碳交换观测研究显示,南海近岸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在冬季比夏季高出约30%左右。这表明,南海近岸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3、比较而言,以总量(重量)计算,地球的大气含有约76%的氮气、21%的氧气和1 %的氩气,所有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占0.032% )约占0.25%。
4、氧气在接近水面的含量最高,二氧化碳在海水深处的含量是最高的。海水是流动的,对于人类来说,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海水是名符其实的液体矿藏,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万吨的矿物质,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
5、当海洋中的植物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烈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多,二氧化碳少;当生物残体多,植物光合作用较弱时,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氧含量少。当海水的温度增高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减少;当水温下降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就会增多。
1、具体步骤一般包括筛滤、离心、过滤、浮除、沉降、沉淀等。厌氧处理:厌氧技术是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废水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可实现无害化,同时还能生成沼气和有机肥料。好氧处理:分为天然好氧处理和人工好氧处理。
2、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3、首先废水在水解酸化池中进行酸化处理,然后通过厌氧菌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低分子有机物。接着废水流入接触氧化池进行生化反应,随后进入沉淀池(上清水进入消毒池,污泥定期使用污泥泵将其打入污泥浓缩罐),经过过滤消毒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最终进行排放。
4、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技术 1 自然处理法 利用大自然(天然水体、土壤等)对污水进行自我净化的原理来发挥作用。包括土地处理系统和水生植物处理系统。常见的有生物塘、土壤处理法、人工湿地处理法等。
1、以南黄海为例:冬季海水对流强,垂直分布均匀;春季表层水开始升温,氧的溶解度变小,使氧含量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极小值。表层水温的升高,还使温跃层逐渐加强,阻碍氧的扩散。故在每年5月至8月间,在南黄海温跃层之下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饱和度可达120%。
2、比较而言,以总量(重量)计算,地球的大气含有约76%的氮气、21%的氧气和1 %的氩气,所有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占0.032% )约占0.25%。
3、没有空气,有氧气。1,氧气是藻类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氧置换出来的。氧气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会上升,海里的植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说单位面积的海水中的氧气能够维持海洋生物的生活。2,氧含量为46~63毫米/升,北部氧含量(〉6毫米/升)高于南部(〈2毫米/升)。
4、当海洋中的植物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烈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多,二氧化碳少;当生物残体多,植物光合作用较弱时,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氧含量少。当海水的温度增高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减少;当水温下降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就会增多。
5、动物的呼吸作用就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代谢活动。吸入的氧气用于分解有机物以产生能量。如果把呼吸看成这么一种化学反应,那么,中深层的海水里的生物,像鲸鱼,一样也会呼吸。在第三章就解释过,格陵兰海和南极附近的海洋表层水在冬季冷却后密度会变大,导致下沉。
6、海水中溶解碳的相对含量、总溶解量与温度、压力和pH值等密切相关。海洋中的碳酸体系是重要的缓冲体系之一,海水中不同形式的碳的分布与pH值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压力和温度也是影响碳存在形式和总溶解量的重要因素。